奖学金

招生项目

在线申请

HSK

国际学院主办“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出版”交流研讨会

浏览:时间:2021-04-28

    2021426日下午,“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出版”交流研讨会在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学院2-217会议室召开。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士峰、中国矿业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李金齐教授、徐州玉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维翰、徐州收藏家协会会长李志强、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吴格非教授、国际学院副院长李红海副研究员,以及出版社相关编辑人员、国际学院部分教职工和外文学院有关教师等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吴格非院长首先对各位出席嘉宾表示热烈欢迎,然后介绍本次研讨会召开的背景和主旨。吴院长指出,国际学院承担着全校国际学生招生、国际学生事务管理、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等工作。国际学院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交流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和潜力,但目前该项工作任务开展的还不够充分。今天我们召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出版”交流研讨会,旨在于借助多方面的力量,探讨如何针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通过出版的方式,把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国际教育普及和对外传播工作向前推进。

    徐州玉文化研究会李维翰会长指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出版是非常好的课题,做好中国汉文化研究,对外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推广工作,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该有的担当。“传承是本,创新是魂”。中华民族最大的认同是文化认同,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民族符号和象征。任何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跨文化交流工作并不容易,外国人对我们的文化理解并不清晰全面,譬如中国玉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但对外交流中常常出现怎么解释都解释不清的情况。汉代的玉器是汉文化遗存的重要内容与标识性符号,内涵极为丰富。“玉不过汉”,汉代玉器文化登峰造极,汉代玉器纹饰是汉文化的标识,汉玉文化资源于今极具文创价值。徐州丰富的汉代玉器资源,近年来引起多个文化艺术学科专家的重视。徐州的汉代玉器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得到更多的人们的审视与欣赏。东西方在对待宝玉石的态度体现了东西方传统的、文化上的异同,而珠宝玉石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当代的相互融合。除了汉玉,汉俑、汉画像石、汉代铜镜、汉代封泥印章等,都是汉文化最鲜明的物质符号,具有很高的文创价值。

    徐州收藏家协会李志强会长认为,汉画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汉画与汉画像石关系密切,但汉画像石文化研究起步较晚,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研究不够深入,成果并不显著,不能完全反映汉代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成就。汉画和汉画像石展上的展出都只有图片没有文字,是一大遗憾。石雕石刻在国际上地位很高,但其间中国的汉画像石比例很小,没有宣传出去,有汉画像石资源少、较封闭、专家学者少等多方面原因。汉画像石更深层次上能反映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的绘画多是大写意,西方的绘画多是印象派、抽象派,从中西艺术的对撞层面对汉画像石的研究可以申请重大科研课题。若能借助矿大的力量,整合徐州的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出版这个课题非常有意义,有事干,能干好。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李士峰总经理、期刊中心副主任李金齐教授认为,徐州的汉玉图饰和汉画像石在全国来看是最有代表性、最有内容的,但对比敦煌的壁画的成熟研究,当前对汉玉图饰和汉画像石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比如汉画像石的拓片上没有文字没有解释,好东西没有走出去。中原文化没有很纯粹的,一直在吸收域外文化,都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敦煌走廊文化能成功走出去既有国家战略导向,还有宗教文化的因素在里面,敦煌文化就不是纯中原文化。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气候等问题,也包含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出版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将出版主题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起来,立足丝绸之旅,服务于区域文化建设,对照国家新闻出版署文件精神中关于中国文化出版的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其中“优秀”二字,凸显出汉文化的优势,在普及汉文化的同时,也能让接受者在文化品位、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提高。

本次研讨会就汉文化应该表达什么、怎样表达等问题,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今年是政治大年,学术要跟着国家政策导向走,要结合国家的文化战略发展目标,结合当代、当地的文化。以汉玉和汉画像石研究为切入点,可以串联起很多中国优秀文化符号。中国汉文化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哲学是对美的追求,是对智慧的追求。今后,国际学院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出版”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